卖旧房买新房,在当前这一特殊历史时期,对很多购房者来说,或许是一件好事。
一方面,当然是房地产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“限价”政策,客观上导致部分二手房与部分新房之间存在价差,而这种价差,使得我们有机会以较低的代价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,或者实现既有资产的增值。
二方面,即使一二手房之间没有价差,平价置换也是“稳赚不赔”,因为新房无论在容积率、产品力、舒适度、资产价值等方面,都比相对老旧的二手房更具竞争力。
因此,对于不少购房者来咨询我,是否应该“卖旧买新,资产置换”,我是持谨慎支持的态度。
但是,我依然要提醒大家三点风险,如果这些风险你能接受,我再告诉你几个“置换”原则。
一、成本风险
首先,大家要明白一点,“卖旧买新,资产置换”是有成本的,主要由三部分构成。
一是税费成本:主要来自于买卖房屋所产生的各种税费,例如契税、印花税、维修基金、评估费、公证费以及二手房中介费等;大概有房屋总值约3%-5%,不可小觑。
二是利率成本:对于大多数旧房来说,它的贷款利率比较便宜,正常应该是基准利率的8.5折左右,运气好的甚至有7折;但是当前整个信贷环境对房地产不太友好,即使首套房也要在基准利率上浮20%-25%左右,如果是二套房,则上浮的更多;一旦贷款额度较大,或者基准利率上调,这个部分的额外成本会非常恐怖。
三是时间成本:卖旧买新,一定会耗费购房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无论是出售二手房时中介频繁带人看房或讨价还价;还是结按时向银行求爹爹告奶奶等待档期;或者卖房之后等待新房的空档期租房;又或者买新房时的摇号甚至中签后的“维权”等,一定会够“折腾”,这也是成本,希望你有心理准备。
二、摇号风险
卖旧买新,有两个核心:一是旧房卖得出去;二是限价新房买的进来。如果限价新房买不进来,那可能就真的凉凉了。
所以,第二大风险就在于摇号。
毕竟,卖旧买新的购房者,一定不是刚需,那么作为普通购房者,前面有棚改摇,中间有刚需摇,最后才轮到普通,所以中签率在整个链条中,处于最下游,几率最低。
当然,成都3.23新政之后,市场趋冷,普通资格的摇号中签率提高了很多,尤其是一些相对不太热门,或者总价比较高的楼盘,基本都会进入顺销,所以如果你打算购买的新房位置中等,或者你的预算本身就比较高,那么买中的几率就会比较大。而反过来说,如果你非要去赌一把“热点楼盘”,那可能就要拼点运气了。
三、流动性风险
在当前经济前景不是很明朗的背景下,流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,某种程度上说,流动性比所谓账面收益更重要。
因此,卖旧买新,旧房之所以能卖,就在于它不限售,具有流动性。只要价格合适能分分钟变成现金。
但是,一旦卖旧买新之后,所购买的新房在“拿到产权证后3年内”不能再次出售,如果按正常的期房推算,大概锁定期为6-7年。这就对你的现金流、抗风险能力,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。稍有不慎,或有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的风险。
好了,以上就是卖旧买新、资产置换主要存在的三大风险。
如果这些风险对你来说不算什么,那么接下来,我给大家分享五项原则,既是对上述风险的化解,也是一些实用小技巧。
当然,由于“历史特殊性”的原因,此前也没有类似的经验可供参考,所以只是个人总结,仅供大家参考:
一、自住原则
我把自住原则,放在了所有原则之首。
按照成都当前的限购政策,一个家庭可以拥有两套房;同时也允许卖一买一。
这充分说明政策对家庭合理的套数需求和改善自住需求是支持的。而同时,自住需求也是对抗流动性风险最好的武器。
正常情况下,居民买房自住的周期在5-10年左右,有的甚至更长,这对于6-7年的限售周期是一个很好的抵消。
不仅如此,一旦“房住不炒”,房子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耐用消费品,那么房价的涨跌、利息的高低,甚至房地产税的出台等,都不会影响购房者的决策,对成本风险也是一个较好的对冲。
所以,我认为有强烈改善自住需求的购房者,可以优先考虑卖旧买新,资产置换。
二、价差原则
价差原则很好理解,就是旧房出售的价格,一定要足够高于新房购入的价格;或者价格近似,但产品差异较大。这个价差原则,主要是针对成本风险而言的。
当我们发现,一二手房之间的价差够大,足以覆盖你付出的各项成本,还能给你带来居住的改善和资产价值的提升,那么“卖旧买新”这件事就成立,但如果价差不够大,则“卖旧买新”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。
同理,除非是非常刚性且强烈的自住需求,例如面积不够、小孩读书等,否则我也不太支持“卖二手买二手”的置换方式,原因就在于没有价差,且成本太高。
三、时机原则
什么时候卖房,什么时候买房,才能收益最大化?这个就是对时机的把握。
先说卖房时机,
这其实已经意味着二手房的最佳出手时机已经过去了。
而行情一旦下行,最佳出手时机又没了,那么剩下的“最好时机”就变成了当下。
你想想,如果二手房成交量持续疲软,价格不降到位几乎难以成交的前提下,二手房的后续竞争和成交会更加困难,所以“卖旧”趁早,才是理性的决策。
然后说说买房的时机。
我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自住需求买限价新房,随时上车。
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:一、成都本身的房价与国内其他同档城市的房价相比,是相对健康,泡沫最小,风险最低的。二、成都现在已经在中心城区全面执行“双限地”了,这相当于从官方层面锁定房价,然后倒推土地价格,有政府信用的背书,安全系数自然不言而喻。
所以,在坚持自住原则,且有一定价差的前提下,趁早卖旧,随时买新,是我对买卖时机上一个比较宏观的判断。
四、淘汰原则
很多购房者家庭可能有两套房,想要卖掉一套再买一套,甚至两套都卖掉重新再买两套,实现资产置换后的价值提升。
这就遵循一个“末尾淘汰”原则即可。
我相信任何人对自己的房产,都有一个内心的顺位排序,而在资产置换时,应该先卖掉资产价值最差的那套房子,它可能是最不值钱、升值最慢,或者纯粹就是你最不喜欢的那套。
遵循这样的原则,我们就可以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上,逐渐实现自身资产的不断优化和价值提升。
五、算账原则
卖旧买新,资产置换时,一定要精打细算。因为政策对首套首贷和二套二贷的政策差异很大。
首套房最低可以首付3成,利率上浮较小;而二套房则首付6-7成,利率上浮较大。合理利用政策差异,节约自己的成本,最大程度保护自己的利益。
举个例子:
如果你有一套按揭房,如果本身按揭额度并不高,那么你可以选择将按揭还清之后再买新房,这样就可以算首套首贷,成本会比二套二贷降低非常多。
此外,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方法,但不适合公开说,只要大家记住,尽量去拥有首套首贷的资格即可。
好了,接下来我们就该谈到具体的两个置换方法和步骤了。
方法一:卖房是为了买更好的房
最近有不少读者会咨询我,要不要卖一套房,把另一套房的按揭给结清;或者说我手里有一笔闲钱,要不要提前结束按揭。
这个当然和每个人的资金链情况以及还贷压力挂钩,但总的原则上,我还是会劝退。
一方面,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,房产的价值是大于现金的。
房子在不同的周期,当然会有不同的表现,甚至不排除会有微跌的情况出现,但如果我们综合来看,房子始终还是保值增值的,而现金则100%贬值。
当然,我们也有其他保值增值的手段,例如黄金、股票、基金等等,但这些投资门槛会比较高,风险和波动较大,适合专业人士,不适合大多数普通人。
二方面,“塑料大王”王永庆有一套经典的“瘦鹅理论”,即在困难的时候,学习瘦鹅忍饥挨饿,用刻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境,并以坚毅态度等待机会到来。
核心思想,就是熬,熬过冬天,就是春天,而不要在冬天的时候盲目出售资产。
因此,在我看来,卖房只有一个目的,那就为了去买一套更好的房,只不过因为钱不够或者没有房票,迫不得已才卖房。
方法二:分清楚矛盾的主次关系
在二手房市场热火朝天的阶段,很多业主不想卖房,总觉得还能涨更多;而在二手房市场水深火热的时候,很多业主想卖但卖不出去,或者不敢卖房,生怕卖低了,卖亏了。属于典型的前怕狼后怕虎。
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?是出来啊!
卖旧换新最重要的是什么?是换新啊!
你一天到晚盯着你那套二手房,那当然是看不清楚局势的,因为人大多数时候只会关心自己手里拥有的东西,而还没有到手的东西往往就会忽视掉,这属于格局没有打开,颠倒了主次矛盾。
所以,当我们要进行“二手房置换”时,首要问题不是去关心二手房怎么卖,而是应该关心新房怎么买。这里有几个步骤:
首先,锁定预算。
一般情况下,我们是比较清楚二手房的市场价值的,例如一套市值200万左右的二手房,减去50万的按揭款,就会剩下150万的净值,这个数字或许会有一些波动,但相对来说是比较确切的。
然后是你手里的现金,例如50万;以及你的还贷能力和还贷意愿,例如你月入2W+,月供要控制在1W左右,反推按揭金额,大概是150万左右。
这时候,把几项预算加一起,就能知道自己大概可以置换一套总预算350万左右的新房。
其次,确定楼盘。
有了相对明确的预算,这时候就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格情况,例如5+2区资格还是11区资格等,去选择符合自身预算的楼盘和房源。
同时,还要结合自身的需求,例如面积大小、学区情况、距离工作地点的半径、通勤需求等等。
例如:350万的预算,五城区普通资格,工作地点在高新南区,那就可以考虑武候新城北区的机投板块,双限地条件下,这个预算可以买到120-150平左右的房源。又或者在天府新区,这个预算也可以买到科学城或万安板块等等。
第三、随行就市。
一切准备就绪之后,就是卖出二手房,这时候只需要秉持一个原则,那就是随行就市。
市场好的时候,你可以多卖20万,市场不好的时候,你会少卖20万,如果你非要去纠结这个40万的差价,那没办法,你就只有期待下一个周期的到来,但90%以上的人依然做不到卖在高位。
而我的个人的想法是,当前市场该多少钱就多少钱,卖出去就行,腾出来的房票和现金,会帮助我去置换一套价值350万的房产,这样我的身家就从200万变成了350万,增长了。而这才是人生不断向上,家底越来越厚的根本。
买房交流199群(757)